近年来,国内民众对于PX等大型化工项目的群体性反对导致项目下马的事件频繁发生。大型化工项目、涉核项目的建设开始变得战战兢兢,越来越离不开项目方、当地政府、有关审批部门与公众、媒体、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良好沟通。
如何做好社会风险评价,开展与公众的良性互动,促进大型项目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,成为当前各级政府、技术机构和工业部门等共同面临的挑战。那么,就公众参与而言,国外涉核项目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?
环境影响评价看芬兰如何做
在欧洲建设核电厂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,位于欧洲北部的芬兰,已建成多座核电厂,而建设所经历的成功,恰恰说明核电站作为一项关乎公众利益的重大工程,其论证的公开、决策的透明,不仅不会影响核能的利用,而且有助于公众加深对核能的认识。
Fennovoima公司于2008年1月提出要新建一个功率为1500~2500MW的绿地核电厂,备选厂址有3个,分别是为Simo、Pyhajoki和Ruototsinpyhtaa。
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于2008年1月启动;于2009年2月获得芬兰就业与经济部(简称“MoEE”)的最终声明,同意完成环境影响评价(简称“EIA”)程序;2010年芬兰政府和议会发出原则决定,允许Fennovoima公司建造新核电厂。
那么这一项目中,环境影响评价怎样完成的呢?
2008年1月,Fennovoima公司向MoEE提交环境影响范围报告(用于确定提交给有关政府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范围)并向社会公开两个月接受公众审查。期间,在每个备选厂址都组织召开公开的公众会议,公众可以就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其充分性发表看法,并与MoEE、Fennovoima公司和EIA编制专家进行讨论。
据相关资料统计,共有69个组织或个人向MoEE提交了共包括153项观点的意见声明,其中35项来自芬兰国内的社区或组织,4项来自国外社区或组织,113项来自个人。在此基础上,2008年5月,MoEE发布一项声明,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包括这些公众认为重要的事项。
2008年底,Fennovoima公司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MoEE,并向公众公开两个月。在此期间,在每个备选厂址再次举行了公开的公众会议,MoEE共收到66项声明和89项意见。
2009年2月,MoEE发布最终声明,表示完成EIA程序。最终声明充分考虑了公众意见得到,要求项目发起方认真研究,并作为申请DiP的文件内容之一。
邀请兴趣团体来参与
在整个EIA程序期间,各备选厂址成立了地区“审计小组”,来跟踪和指导EIA实施,并促进项目发起方、政府部门和兴趣团体间的交流。
当地政府机构帮助邀请相关组织加入小组,审计小组成员来自各利益相关协会,如自然保护团体、当地商业团体、市和本地政府机构等。其目标就是要取得最可能广泛的代表性。环评程序期间,审计小组成员一共召开3次会议。
第一次是在划定环评范围阶段,审查项目及计划、环评程序草案,审计小组提出了搜狐体育直播:项目对水体、渔业、土地使用等影响的建议。与环评程序有关的建议都要在制定EIA程序中予以考虑,与程序无关的要在执行程序和起草报告书阶段予以考虑。
第二次是在EIA报告编写阶段,审查MoEE的第一次声明及报告的编写,以及为编写EIA报告所开展的调查情况。第三次是在EIA报告完成初稿时,审查报告初稿,并就某些问题进行质询。
公众充分参与很重要
根据荷兰政府有关规定,核电项目的建设需要相关市政府的建议声明,也就是说必须先得到市政府的支持。
因此必须把大量的沟通工作放在当地这个层面,在项目环评阶段专门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当地公众获得参与。Fennovoima公司在2008年在每个备选厂址建立了办公室,当地民众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可以到Fennovoima当地办公室查阅信息、咨询问题或讨论所关注的事项,也可通过电话热线进行咨询。
在整个环评阶段(约1年),当地办公室共接待了约1000人次的来访。咨询和讨论最多的问题包括项目对市和当地财政的影响、选址执行标准、Fennovoima公司所有权和组织背景、对自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、技术和安全问题、水污染问题。
项目发起方还召开信息交流活动、研讨会、公众会议等,组织技术、安全、环境专家回答公众问题。来自辐射与核安全当局的代表参加了这些会议。项目发起方编制了简报,和当地报纸一起发给居民。
在核电项目中,公众参与和沟通方式的设计必须满足当地、国家、国际等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。当地公众的参与尤其重要,因为他们通常在项目决策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,而且他们常常拥有对于项目规划非常重要的本地知识。
这一核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为传播项目信息、促进公众参与项目规划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的流程。通过这个流程,公众的观点在EIA报告中以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得到正视,更重要的是,通过举行大量的不同活动的讨论解决了公众的关切和疑问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成功执行,为下一步项目活动批准铺平了道路。
(本文主要内容编译自国际原子能机构网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