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从兰州一路向西北,9月25日,“大国底气从核来·重走核工业路”媒体行收官路线第三站走进被誉为“中国核城”的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。
它地处偏远的荒漠戈壁,曾像它的代号“404”一样“查无此地”,却是建设最早、规模最大、体系最完整的核工业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,让一代代核工业人前赴后继。在这里,曾经见证了“两弹”核心部件研制成功的传奇,刻下了老一辈核工业人“祖国需要我”和“安下心、扎下根,戈壁滩上献青春”的坚定信念与铮铮誓言。
“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”
从嘉峪关火车站出发不过一刻钟,媒体团到达位于嘉峪关市区的中核四0四生活区。2006年,20000余人离开了工作生活多年的戈壁滩,搬入如今位于嘉峪关市区的“新核城”,实现生产生活区分离。宽敞的大道、明亮的新房,这场核城大搬迁让员工的生活条件发生“翻天覆地”的变化,让他们不再“与世隔绝”。就在位于此处的培训楼,媒体们与中核四0四老中青员工座谈交流,聆听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在核工业战线上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,深刻感受他们对于艰苦奋斗的乐观与豁达、对于核工业未来的期待与信心。
“国家下达了任务,说什么时候完成就要什么时候完成!”座谈期间,曾任四0四厂一分厂厂长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王宝斗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“大干八九十”的故事。“我所在的小队的任务就是对设备进行生产前的检查调试等工作,当时我们有大概15天没有离开过厂区,每个人一个皮大衣,累了,在地上一铺睡一会儿,然后扒拉扒拉另一个人说换个班该你了……就这样我们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。”在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,四0四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,但是出于保密的要求,大家无法“敲锣打鼓”地庆祝,只能互相勉励、默默鼓劲儿。
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时刻,四0四人依旧“苦中作乐”,组织了一场足球赛。“我清楚地记得,这场足球比赛比了两场,第一次停了,比不了了,都钻到挖沙子的坑里等,等到大风过去了接着来……那是我们第一次组织体育比赛,印象很深。”现在,和王老一同奋斗的200余名一厂老职工只有50人左右还在“核城”生活,而王老依旧怀念当初一起奋斗的这些老朋友们。
1958年建厂伊始,一纸调令,全国精英共赴西北,上不告父母、下不告妻儿,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茫茫戈壁之中。而现在,面临一线、二线城市甚至是出国的众多选择,依旧有一大批青年毅然背起行囊,远赴西北强核报国,今年刚刚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董雪就是其中一员。说到他和核工业的缘分要回溯到2011年,“我在学习中了解到一块小小的核燃料能够迸发出如此大的能量,所以对小众而神秘的核行业产生了好奇。”而就是这份好奇,让董雪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。伴随着对核的逐步了解,核对于董雪来说已不再像当初那样神秘,但却越发吸引他不断深入探索。
“本科4年、硕士3年以及博士2年半,我已经在这一领域学习了近10年时间,在此期间也深受‘两弹一星’精神的感召,来到地处西北荒滩但专业十分对口的中核四0四,这是我经过多番调研和慎重考虑做出的选择。在这里工作的几个月,我已经和几个分公司开展了不同的研究,感受到了我这10年所学的知识没有白费!”董雪坚定的话语打破了身边人的不解和疑虑。“过去在我们清华一直有一个口号是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’,如今我已经响应号召来到了‘祖国最需要的地方’,未来我也会在这段征程上再接再厉,做祖国最需要的事情!”对于未来,董雪信念坚定、满怀憧憬。
核城记忆
是中国核工业的记忆
更是国家记忆
清晨,媒体团和上千名员工一同踏上通勤列车向厂区出发,行进一个多小时后,列车到达福中站,也就是搬迁前的“老家”。从福中站向内走去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核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——核城英雄塔。据讲解员介绍,核城英雄塔分为塔基、塔身、塔顶三个部分。塔基共6层,最上面的一层安有4块巨石,暗指“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”。塔身正面镌写着“核城英雄塔”五个隶书鎏金大字,阳刻于钢板之上;钢板之上刻着9名四0四先模人物代表的手印,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核工业建设者将核事业代代传承。塔顶雕刻的旗帜与五星图案,代表核城捍卫党和国家最高利益。英雄塔后方有一面巨型浮雕墙,正面是核工业建设者的群体形象,而背后雕刻着的《核城赋》,歌颂了核城几代人从创业至今的光辉历程。
在核城中心路的另外一边,与核城英雄塔遥相呼应的是毛主席塑像。在阳光照耀下,毛主席的面容显得亲切而庄严,令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敬意与力量。毛主席的一席话仿佛响起在耳畔——“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,以后还要比现在强。不但要有搜狐体育直播的飞机和大炮,而且还要有原子弹。在今天的世界上,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,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。”
在职工俱乐部改建而成的中核四0四展览馆、在东风饭店原址建成的“核城记忆”陈列馆、幼儿园改造而成的《激情的岁月》拍摄基地,老一辈核工业人创业时期的手稿、音视频、照片、老物件等,还原了他们“干惊天动地事、做隐姓埋名人”的创业历程,通过实景还原,媒体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,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,内部展陈的核城交通、美食、文化、商业、教育等场景,每一件都承载着核城人的记忆与情感,定格下专属于他们的青春与信仰。看着那些熟悉的场景,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,感受到核工业人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。
核城记忆,是中国核工业的记忆,更是国家记忆。
顺流而上
他们在坚守“生命线”
在茫茫戈壁之中,一片荒凉与沉寂似乎是永恒的主题。烈日当空,黄沙遍地,媒体团从核城出发,穿越茫茫戈壁向深处前行,在这片看似毫无生机的土地上,一条如蓝月谷般梦幻的河流突然映入眼帘。河水清澈幽蓝,波光粼粼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光芒,仿佛是一颗镶嵌在戈壁中的蓝色宝石。它的出现,犹如一幅画中点缀的亮色,为这片沉寂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。
在这里,有一群人甚至远离“核城”,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冒严寒经酷暑、忍受孤独寂寞,常年坚守在位于昌马河畔的上游取水口,守护着这条“生命线”。
1969年11月29日,四0四厂水线发生了建厂以来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一次冰堵事故。冰堵管道长6公里,持续时间205小时。当时在水线执行抢修任务的上游人,有的同志穿上防水衣下井扒冰,有的同志负责在深5米的井下将冰装筐往上吊,其余同志在上面负责拉绳子通过滑轮往上出冰……不知不觉就这样干了将近2个小时,当任务完成后,井下扒冰的同志四肢几乎全无知觉。
在上游人的基地,“坚守奉献 高效保障”八个大字鲜明地竖立在综合楼上方。六十余年坚守,变的是岁月,不变的是责任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上游取水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工作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,但上游取水人依旧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水线安全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核城的幸福安宁。
“茫茫的戈壁滩是我的本色,站在这大漠上,我听大风歌,拓荒的足迹走进共和国的史册,我对太阳说,我爱祖国……祖国需要我……”参观过后,再次站在核城英雄塔的广场上,耳边响起中核集团司歌《祖国需要我》,万千思绪涌上心头。长河落日,大漠孤烟;岁月峥嵘,青春无悔——这里的一切,诠释了何以中核四0四,何以中国核工业!
中国核城,当之无愧!